臺海網5月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林彬彬/文 采訪對象供圖)十年來志愿服務時長超過2100小時,為了替老人服務學會理發技能,學習并普及紅十字急救知識……
在女兒歐瑋雯眼中,媽媽沈雅玲帶全家做義工,是件很有意義的事。在媽媽的帶動下,她和爸爸的志愿服務時長都超過了1200小時。從小跟著媽媽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她感受到媽媽對自己言傳身教的愛。
拉上全家當義工 服務時長都超1200小時
“當時我三年級,中山路有個表演活動,我們負責給參演人員遞水,以及給行人和觀眾分發印有文明宣傳語和交通知識的扇子。”歐瑋雯至今仍記得2012年第一次和媽媽參加志愿活動的場景。“當時天氣很悶熱,我們流了很多汗,現場有人扮演星星狐人偶。媽媽就和我說,‘星星狐’肯定比我們更熱,‘星星狐’都堅持下來了,我們也可以。”歐瑋雯說,也就是那年開始,媽媽帶著家人加入了思明城市義工協會,利用周末、國慶等節假日時間參加志愿活動。
十年來,媽媽的服務時長超過了2100小時,而她和爸爸的服務時長也都超過了1200小時,70歲高齡的奶奶也被帶動,成了志愿服務的一員。在這期間,媽媽逐漸成為一名成熟的義工,還擔起其更多職責,成為思明城市義工協會副會長。
兢兢業業工作的同時,媽媽在業余時間還積極參加文明宣導、疫情防控、愛心救護等志愿服務活動,由此獲得廈門市2018-2020年度文明市民標兵、全國首屆優秀敬老志愿者等榮譽稱號,他們一家也獲得了福建省2021年“職工最美家庭”、思明區“優秀義工家庭”等稱號。
跨界學多項技能 媽媽的用心讓人動容
導報記者了解到,沈雅玲是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計費崗的一名員工,為了提供更好的志愿服務,“跨界”學理發,自購理發、剪甲工具,為老人們服務,還積極學習急救知識,取得救護師資證書,參與紅十字應急救援技能傳播工作,在島內多地多次開展心肺復蘇、生命救護等培訓宣傳活動。
歐瑋雯說,媽媽進行紅十字急救培訓的那段時間,下班回家都忙著拿
自己和她的胳膊練習三角巾包扎法,而且,媽媽也會耐心地把自己學到的急救知識教給她。“有時就是一個小小的舉動,可以挽救一條生命”,這是媽媽學習并傳播急救知識的初心,令人動容。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沈雅玲積極參加防疫志愿活動,有時候凌晨才回家。
“去年全民核酸的那幾天,媽媽經常沒吃晚飯就匆匆趕去核酸檢測點了,很晚才回家。”歐瑋雯說。
被問起為何如此投入抗疫志愿活動,媽媽的回答是,緊張時刻挺身而出,這是共產黨員的責任!對此,歐瑋雯感觸頗深,如今,剛上大學的她,也已是一名入黨積極分子。
媽媽帶著全家成為“義工達人“,用文明向上的精神和熱心公益的堅持感染身邊人,除了因為她的黨員身份,也因為她本身是一個有愛之人。媽媽的座右銘就是“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對歐瑋雯來說,參加志愿活動可以把自己從緊張的學習以及電子產品中拉出來,讓她能夠享受更多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看到媽媽的處世之道,聆聽媽媽的想法,感受她的言傳身教。“我也能學習到更多的技能知識,體會到幫助別人的滿足感。”歐瑋雯長大后更加懂得媽媽的良苦用心以及帶她參加志愿服務活動背后的意義:媽媽想要她健康快樂成長,做一個懂得幫助關愛他人的人。
在媽媽的影響下,歐瑋雯也向自己的同學宣導志愿服務活動。“高中時我是雙十校學生會的實踐部部長,在學校和老師的支持下,組織學校的同學參與了很多志愿活動。”在歐瑋雯看來,廈門文明志愿氛圍很好,她很樂意看到更多廈門人,像媽媽和自己一樣投入志愿服務的行列中。